21. 数字花园是什么
在翻阅我的 Obsidian 笔记时,我突然翻到一张很有意思的卡片,正是这张卡片,引导我踏入了数字花园的世界。这张卡片的来源是我在 2021 年接触博客圈时的收藏,里面提到了一些与数字花园相关的网站:
数字花园大概就是一个永远在施工的知识工地,用超链接代替目录,允许思维碎片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的地方。
概念来源于
My blog is a digital garden, not a blog - Joel Hooks
A Brief History & Ethos of the Digital Garden - Maggie Appleton
Digital Gardens - Tom Critchlow
当时的我,刚刚接触博客圈,还未能完全理解博客的概念,然而又遇到了一个全新的理念 —— 数字花园。虽然当时我对这个名字很感兴趣,也喜欢它的理念,但我并未深入研究,只是将它记录了下来。
回想起来,数字花园这一概念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对知识的看法和创作方式。尽管我当时对它心生向往,但当时并未真正投入精力去了解,直到今天再次翻到这些卡片,我才决定重新审视这个理念,并把它付诸于行动。
从 Obsidian 到数字花园
我最开始创作的时候,就是用 Obsidian 来记录和组织我的思考。Obsidian 提供的双向链接功能,让我在本地就能轻松地建立起一个网状结构的笔记系统。尽管我其实几乎不会用双向链接,但是我却总是在用随机漫步,不断的去回顾我之前都写了些什么。通过回顾,我能找回许多旧日灵感,也能纠正过去的错误观点。这在我看来也许四舍五入也是一种双向链接了。这使得我的我的本地笔记本身已经在使用数字花园的一些特质 —— 非线性思维和渐进式更新(亦或者说就是,Obsidian 最大的特色就是双向链接,以至于我使用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的被影响)。
然而,问题在于,尽管这些卡片和想法对我来说有价值,但它们基本上是我自己阅读和使用的。这样的方式虽然便于记录,但最终很容易懒散,久而久之也会疏忽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决定公开化部分内容,让大家也能看到我的思考和成长过程。公开化不仅能让我保持持续的动力,还能使我在分享的同时,也能从别人的反馈中获得新的视角和启发。
为什么选择数字花园
数字花园并不像传统博客那样,讲究完成度和精美排版,它更像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温室,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修改、更新,甚至重新定义。我对数字花园的理解,正如 Maggie Appleton 所说:
They’re not following the conventions of the “personal blog,” as we’ve come to know it. Rather than presenting a set of polished articles, displayed in reverse chronological order, these sites act more like free form, work-in-progress wikis.
A garden is a collection of evolving ideas that aren’t strictly organised by their publication date. They’re inherently exploratory – notes are linked through contextual associations.
They aren’t refined or complete - notes are published as half-finished thoughts that will grow and evolve over time. They’re less rigid, less performative, and less perfect than the personal websites we’re used to seeing.
trans./ 翻译↓
它们突破了传统认知中「个人博客」的范式约束。摒弃精心打磨的文章与时间倒序排列,这些站点呈现出渐进式非线性维基的特征。数字花园本质是认知进化的集合体,其组织逻辑超越线性时间维度。
其认知架构具有内生探索性,通过语义网络实现知识节点的情境化联结。内容呈现认知留白,以思维半成品形态发布,预留神经可塑性发展空间。相较传统个人网站,其认知负荷更低、展示焦虑更弱、完美主义倾向更小。
数字花园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完美性和灵活性。在花园中应该可以让我能够在思想和创作的道路上自由探索,而不必担心最终结果是否完美。在这里,每一篇文章都可能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想法,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完成品」。它们是思维的过程,是知识的成长,而非一个已经「雕刻好的雕像」。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对博客更新的过程总是感到有些厌倦。每次我都希望能够呈现出完美的内容,但这一目标常常让我耗费大量时间,导致文章更新变得越来越拖延。我常常陷入「完美主义」的困境 —— 总觉得每篇文章应该做到无懈可击,才敢发布出去。然而我很明白完美根本不可能到来,我自身的知识水平完全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完美」,而且文章的内容甚至会在反复修改中偏离最开始的原意。
昨天,我刚刚重写了一次 hello world,而这篇关于数字花园的文章就是在那时萌生的想法。那一刻,我便意识到自己需要一种渐进式的写作方式。
本地与云端的差异
在本地使用 Obsidian,虽然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笔记,但自我管理的同时也会带来惰性问题。每当我感觉能写但是又写不出来的内容,或者觉得某些笔记没有那么重要时,很容易选择放弃查看或者放弃创作。但是一旦这些内容被上传到云端并公开,情况就不同了。它们不再只是「我个人的事情」,而是公开的计划,当你知道别人也可以看到这些内容时,你自然会更加用心打理,保持内容的活跃和更新。
而数字花园的另一个优点是,它提供了一个相对更持续的展示。即使某些内容暂时未完善,你依然可以在平台上保持它的「生长」状态,而不必担心它会因为时效性问题而过时,其实更多是因为我的遗忘而导致的过时。正是这种渐进式的更新,让数字花园成为一个与时间共同发展的空间。
向公开化迈进
我决定将部分内容公开,不仅是为了让自己更有动力去更新和完善它们,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这片思维的花园。公开创作,是对成长的见证,也是对自己创作历程的尊重。只有真正把思考展现出来,你才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长。
数字花园不完美,甚至可能还在不断变化,但是它正是我思考和创作的真实写照。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将不断更新,逐渐成为一个丰富、充实的知识网络,而这个过程,正是我与世界交流、共同成长的途径。
我当然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但正如那句老话所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说到和做到。
或许,我的数字花园最终能像博客一样稳定成熟,但恐怕也需要经历同样漫长的打磨与积累。
你说我的数字花园在哪里?呐!🥃 未竟之地
可能用到的网页
My blog is a digital garden, not a blog - Joel Hooks
A Brief History & Ethos of the Digital Garden - Maggie Appleton
Digital Gardens - Tom Critchlow
Hypertext Gard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