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是一个难以望文生义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形而上学」这一成语大多带有教条、不合时宜、脱离现实的含义。在成语字典中的解释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然而果真如此嘛?

然而,在我尚小的时候,我实在难以理解形而上学为什么会与孤立静止片面扯上关系,毕竟他们看上去并无联系。甚至,对于我来说形而上学这四个字,更容易被拆分成「形而」和「上学」,表示「装模作样的去上学」(大误!)。

更头痛的是,只要上网去检索形而上学,结果大多都是关于哲学方面的信息,几乎没有人会详细说明为什么形而上学是代表了孤立静止片面。

所以,我很希望能够彻底搞懂这是怎么回事,而写下这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就当作是给小时候的自己一个答案吧。

什么是形而上学

先来说说形而上学是什么,当然,我指的是最初的形而上学,而不是在汉语语境下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简称形上学,也称为形之上学(英语:Metaphysics),在古希腊时期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范畴,被视为首要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它在先验条件(可看成公理化的假设)下,透过理性的逻辑推理推演出答案,并且不能与经验证据相矛盾。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 from wikipedia.org

什么?看不懂?什么是先验条件?什么是经验证据?亦或者说,连形而上学都没看懂?没事,先抛开那些先验条件经验证据,我们还是先来说说形而上学的由来吧。

形而上学的由来

  1. 形而上学的名称由来

    • 古希腊语中,「μετά」(meta)意为「之后」或「超越」,「φυσικά」(physika)指「自然的事物」。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在整理其著作时,将探讨抽象原理的文本置于《物理学》之后,命名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两个字根组合起来 μεταφυσικά 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后」。

    •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由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明治时代)由 metaphysic 翻译而来。取自《易经・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词。

  2. 那么什么是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形而上:指的是超越物质形态之上的存在或概念,是无法直接感知但可以通过思维去理解的存在状态或原则。简单来说,「形而上」探讨的是宇宙间无形的原则、法则或是道理,即所谓的「道」。

    •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或宇宙的本原。

    • 形而下:相对「形而上」而言,指的是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或现象,是可以被感官直接认知的世界。这包括了一切物理存在的物体及其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以及由这些具体事物构成的各种器具、工具等。

    • :指具体的器物或者工具,代表了实际的应用层面。例如,刀剑为器,房屋为器,任何实用性的物品都属于这一范畴。

  3. 为什么这么翻译?

    •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研究的是超越具体事物的本体,这一点正好与《易经》中的「形而上」概念吻合。而 Metaphysics 探讨的是超越物质的终极原理,类似于《易经》所说的「道」。
    • 「学」表示系统化的学问,因此译为「形而上学」。

因此,「形而上学」作为译名,不是音译,而是基于《易经》的哲学概念进行的意译。

不得不说,这个翻译真的挺不错的,但是,在现代,易经已经不是必修课了,普通人(也包括我)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都看不明白,怎么可能通过这句话来推断形而上学这个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形而上学为什么会贬义

好了,回归正题。既然已经解释了形而上学的原本意义,那为什么如今的形而上学却会被扣上孤立静止片面的帽子呢?

这可能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及其他著作中的批判有关。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将一切现象简化为物质及其运动形式,忽视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恩格斯认为,机械唯物主义者往往采取一种孤立、静止和片面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这种方法被他称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里,恩格斯并不是在讨论传统的形而上学,而是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一种特定的、缺乏辩证思维的思考方式。

原文大概就是这一段:

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 引自 反杜林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形而上学」被赋予了一种特定的负面含义,主要用于批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辩证法形成对立:

  • 辩证法(dialectics)强调事物是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具有矛盾统一的发展规律。

  • 形而上学思维(metaphysical thinking)被马克思主义描述为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事物,即:

    • 只看事物的个别属性,忽略其整体联系。
    • 只看静态状态,忽略其发展变化。
    • 只看绝对一面,忽略矛盾和对立统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称其以形而上学方式思考问题,即用僵化的、孤立的、静止的方式理解世界,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20 世纪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并被广泛用于政治、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形而上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批判思维方式的术语,被大量应用于批评教条主义、僵化思维、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做法。

毛泽东《矛盾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由于这些高频使用,普通人对「形而上学」一词的理解逐渐固化为贬义,并且与「僵化」、「教条」直接关联。

语境原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批判用法
词源研究超越物理的终极存在、本体片面、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
亚里士多德研究「存在」和「本质」-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指抽象哲理-
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机械思维,不讲变化
现代汉语成语-僵化、脱离实际、死板不变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已经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结论:「形而上学」在中文里的成语用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的产物,而非源自其哲学原义。

  • 「形而上学」原本是哲学术语,与贬义无关,其意义源于亚里士多德和《易经》。

  • 马克思主义重新定义了「形而上学」,作为对「辩证法」的对立批判,称之为片面、孤立、静止的思维。

  • 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这一用法深入政治、社会宣传,导致现代汉语中「形而上学」普遍带有贬义。

换句话说,「形而上学」在汉语中与「孤立片面」相结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影响,而不是因为词语本身的逻辑演变。

「形而上学」在学术语境(哲学)与日常语境(中文)含义截然不同,阅读西方哲学时切勿混淆。

最后

如果你还不懂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本质是什么?不用担心!

因为直到现在,大家都还是没法完全确定形而上学如何定义。

It is not easy to say what metaphysics is.[1]

如果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对形而上学的原义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演变有一些了解,那么我认为这篇文章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

一些可能需要的资料

  • 形而上学 – 维基百科

  • 「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 – 知乎

  • 反杜林论 – 恩格斯

  • 矛盾论 – 毛泽东

注:本文部分内容由 AI 生成。


  1. Metaphysic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