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睡眠与自我:意识中断后的身份延续
有些时候,我躺在床上,我会想起之前听到的一句话:
睡眠是一场小型的死亡,
而活着是一场漫长的失眠。
出处来源我已经忘记了,想了半天,也找不到一个对应的名人说过这句话,搜了一下,看样子应该是某个网友的随口一说吧。
睡着之后的事情
不过,虽说人不是醒着就是睡着,可是,在睡着的那几个小时里面,人却是无意识的,有些时候,我就在想,醒来的自己,和昨日的自己,是否是完全一样的自己。
或者说,我该如何证明自己是自己。但是,我发现,其实早早就有人在探索这个问题了。
物理连续性
1 世纪时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腐烂的木头逐渐被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这个问题同样可以对人来说:
我们都知道,人的细胞是不断的更新的 不知道这个的可以去看工作细胞。比如:
红细胞: 大约每隔 120 天就会被新的红细胞替换。
中性粒细胞:寿命通常只有 几天。
血小板: 寿命约为 10 天左右,之后会被骨髓中产生的新血小板替换。
再久一点的就是骨骼细胞,几年的时间来更新和重塑。
可以说,几年过后,那时的你的身体组成部分和目前的自己的身体组成部分,恐怕已经是相差甚远了。那么,如今的我们,是否还是多年前的那个「我」?
当然,由于神经细胞再生更新的速度十分的缓慢,所有理论上,哪怕所有的其他细胞都更新完了一轮,但是你的脑子中可能还有一些从一出生就伴随你的细胞。
所以我们大可嘴硬说,「哈哈,这不还有一点点真正的属于我的部分嘛,还没被替换,所以我还是我嘛~」
这一种观念,就是物理连续性 (physical continuity)
但是,我们怎么才能说明,此时此刻的我是我?明明到了这个时候,身体大部分都不应该是自己原本的了,只有少部分的才是属于最初的自己的,这种状态下,我们是否还能坚持认为现在的自己就是过去的自己?如果身份的连续性仅仅依赖于少数细胞的持久存在,那么为什么这少量的细胞就能决定「你」的本质不变,而其他被替换的细胞难道对「你」的本质没有起作用吗?这种基于生物连续性的身份自我认同究竟有何根据?
毕竟,构成我们「自我」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延续,更重要的是记忆、经验、情感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和人格。即使我们身体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的细胞,但如果这些细胞并没有储存我们过去的记忆和体验,那么它们在定义「我」这件事上的作用又有多大呢?我们真的能仅仅因为拥有几个「原始」细胞,就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吗?
进一步思考,这些从出生就伴随我们的神经细胞,虽然可能在物质层面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但它们内部的构成和连接并非一成不变。神经元会形成新的突触,然后删掉旧的突触。这意味着,即使是这些「原始」细胞,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以适应我们不断变化的生活和思想。那么,我们还能说它们是完全「我」的吗?
心理连续性
说完了物理连续性,我们再来说说心理连续性 (psychological continuity)。
与物理连续性不同,心理连续性认为,构成「我」的核心不是物质基础,而是我们的记忆、信念、价值观、个性特点以及生活经历这些心理因素。只要这些心理属性保持连贯性,即使物质载体完全更换,「我」依然是「我」。
这就像每天早晨,当我们从睡眠中醒来时,尽管经历了短暂的意识断层,但只要我们还记得自己是谁,记得昨天发生了什么,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与睡前的那个人是同一个人。记忆,成为了我们自我连续性的关键保证。
游戏《SOMA》的探讨
游戏《SOMA》中就探讨了类似的哲学问题:主角西蒙因脑部受伤,同意进行脑部扫描。然而当他醒来时,却发现自己的意识已在未来的水下基地中,被植入到一具机械身体里。这个新的「西蒙」拥有原来西蒙的全部记忆和人格,但他的大脑已不再是生物组织,而是电子复制品。那么,这个依靠机械身体生存的「西蒙」,究竟是原来的那个人吗?当意识被复制,原来的西蒙和新的西蒙,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而且到了游戏的后边,复制体西蒙还会再次被复制,复制后的西蒙还会去杀掉被复制的西蒙。那么此时的他们,究竟到底算是什么?不过,在他们心中,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真正的西蒙,这就是心理连续性。
尽管我是云通关的,但是哪怕是别人的实况,这个游戏所表现的体验都足以让我感觉到窒息。万一某天起床,却发现自己身在异处。问起别人,别人回答说你是自己的克隆体,真正的自己已经死了,你不过是和他完全一样却又不一样的个体。而在接下来的日子,你还会面临更换自己的身体的困境。这种更换身体并非像是赛博朋克那样更换义肢,而是直接真的「更换了身体」,将意识复制一份到新的躯壳,然后顺带处理掉旧的躯壳。这种方式,实在是让人感到存在性恐惧。
尽管我很认同这心理连续性的说法,目前的我也是靠着这个理论来确认自己是自己。
但是,心里连续性本身也有一些瑕疵:
记忆本身并不可靠。我们都有过「记错」的经历,有的记忆随着时间流逝而模糊不清,有的则被大脑主动「修改」以适应我们当前的自我认知。比如说,每次回想起以前的那些回忆,比如说去旅游,或者说自己很久以前交往的朋友,大脑都会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忆体验,但是可能那个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收获多好的体验,但是大脑都帮我们美化了。如果我的自我认同建立在如此不可靠的基础上,那么「我」到底有多稳固呢?
渐进式的遗忘。每次我看到我前几年的游戏录屏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到惊讶,我无法想象那个时候的我居然拥有比现在好很多的反应力。我完全忘记了那次录屏的时候的我的感觉了。而且,那时候我的 id 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操作风格也完全不一样,如果说,有人拿这个录屏发布到网上,我完全不会怀疑那是我曾经的录屏。
好吧,有这么点瑕疵不影响我还是相信这一套理论。
最后的最后
其实也不用这么在意自己到底是不是自己,毕竟,昨天的我留了一堆烂摊子给今天的我干,而今天的我也留了一堆破事给明天的我干,我总是被过去的我所压榨,也被过去的我期望,当然就想的有点分裂。😅
自我同一性,这个词语,我是在听《自我同一性崩坏中》(アイデン贞贞メルトダウン)发现的。
初稿写于 2025-03-15,即世界睡眠日的后一天。好好睡一觉后的一篇随笔。
成稿于 2025-03-22。被楼下电镐吵醒后不情愿的起床,顺便修改完这篇随笔。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一篇关于睡眠与自我同一性的随笔,最终却是在被电镐吵的不得不起床且心烦的状态下写完的。 😅
参考资料
Personal identity - Wikipedia
忒修斯之船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OMA - Wikipedia